首页
下载应用
提交文章
关于我们
🔥 热搜 🔥
1
百度
2
今日热点
3
微信公众平台
4
贴吧
5
opgg
6
dnf私服
7
百度贴吧
8
知乎
9
dnf公益服
10
百度傻逼
分类
社会
娱乐
国际
人权
科技
经济
其它
首页
下载应用
提交文章
关于我们
🔥
热搜
🔥
1
上海
2
习近平
3
新疆
4
鄂州父女瓜
5
乌鲁木齐
6
疫情
7
H工口小学生赛高
8
习明泽
9
芊川一笑图包
10
印尼排华
分类
社会
娱乐
国际
人权
科技
经济
其它
清华女神,34岁的美女博士县长,辞职了
薄公子低调成台湾女婿 23日已在台举办婚礼
警察殴打打人学生,舆论撕裂的背后
你手放哪呢,出生啊
故宫蛇年限定款藏书票,错过再等12年!
生成图片,分享到微信朋友圈
查看原文
其他
林黛玉:理想的镜花水月
Original
张一南
张一南
2024-04-06
林黛玉重建桃花社
林黛玉是曹雪芹的第二人格,曹雪芹把这个人格设定为女性,设定为贾宝玉最爱的人。
曹雪芹在她身上,寄托了自己性格中最有诗人气质、最不与世俗妥协的一面。这个形象也永远地寄托着我们的审美理想,让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为之痴迷。
如果要把《红楼梦》影视化,王熙凤是谁演谁像,因为我们都知道王熙凤应该是个什么样子;林黛玉是谁演谁不像,因为我们也都知道林黛玉应该是个什么样子,但永远没有人能达到林黛玉应该有的样子。
林黛玉是一个过于完美的理想,我们只能凭理性推知她的存在。贾宝玉是我们的文化让我们最想成为的人,林黛玉是我们的文化让我们最想爱的人。
没有人能成为林黛玉,因为任何一个人欲的瑕疵都会击碎这个梦境。
在林黛玉面前,任何人都是泥做的骨肉。
林黛玉是“清”的极致,极致到一旦落入凡尘,就会幻灭。她是贾宝玉至清至美的一个镜像,是我们的信仰。我们只在小说的精致镜框里,远远地观望她的倩影就好。
关于林黛玉的诗性,我在谈诗词的时候已经谈了很多。在这里,我仍然是从世俗的角度,勾勒一下林黛玉在现实中的大致处境,消除一下大家对她的误解。希望不要妨碍到大家对这个人物的欣赏。
“情情”与还泪神话
林黛玉最突出的特征,就是她对宝玉的入骨深情。对宝玉的爱,几乎就是黛玉的整个生命。因此,甚至有现代的批评家说,黛玉是“扁平人物”。支撑她行为的动机、她的性格表现是单一的。我们姑且接受这个说法,黛玉的表现是有些“扁平”的。
按照我的喜好,扁平人物更适合浪漫主义或者现代主义,而非现实主义。现实主义总是热衷于塑造“圆形人物”的。黛玉身上,也确实有更多的浪漫主义色彩,几乎没有什么人间烟火气。在《红楼梦》这样一部洞察世情人心的小说中,存在一位像林黛玉这样的灵魂人物,想想其实很不可思议。
脂砚斋把黛玉的这个特征命名为“情情”,与宝玉的“情不情”对应。“情情”也是动宾结构,就是“对‘情’这个东西有情”。因为宝玉是有情的,所以对宝玉有情。黛玉爱宝玉,爱的是他的至情至性,爱的是他对自己有情。
“情情”是一种偏阴性的气质,处于下位的人做起来更容易有美感。但“情情”不是女性的专利,中国古代的很多士人都有“情情”的精神。
士人讲究“士为知己者死”,因为你是我的知己,因为你对我有情,所以我就对你有情,有情到可以为你而死的程度。“士为知己者死”的下一句就是“女为悦己者容”,士人为知己去死的心情,跟女孩子为爱自己的人打扮的心情,是一样的。这两件事本质上是一样的。在林黛玉这里,这两件事就更是一件事了。
《红楼梦》一开始,讲了一个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的故事,这个故事是宝黛爱情的创世神话。有人可能觉得,曹雪芹一个清朝人,他写的故事还能叫神话吗?我认为可以。神话不一定是上古流传下来的,谁都可以写神话,我们现在也可以写。
什么叫神话呢?不是所有假的故事都是神话,甚至神话也不一定全是假的。神话是对神的描述,其中,一个神代表一类人,这个描述其实是对某种现实关系的高度概括。这个高度概括不能是干巴巴的,而必须是编成一个故事,一个特别有表现力的故事,为的是让人们好理解、好记。
这么说可能不太好理解,那么我们举一个具体的例子。比如,我们汉族的一个神话,炎帝和黄帝。炎帝和黄帝的故事说,炎帝和黄帝是两个部落的首领,两个部落结盟,一起打败了蚩尤,炎帝和黄帝就是我们的祖先。这个故事其实就是一个神话,是中国人的创世神话。
这个故事也许是真的,也许是假的,都不妨碍它是一个神话。它存在的意义是告诉我们,我们是从哪里来的,因为我们是这么来的,所以我们应该怎样和身边的人相处。
比如说,周朝人讲这个故事的时候,就会说:“姬姓的周天子,是黄帝的后代。姜姓的大功臣,是炎帝的后代。所以我们姬姓和姜姓,要像黄帝和炎帝一样,世世合作,世世通婚,一起去对付外敌。”那么这个神话就是在描述姬姓和姜姓的关系。
今天我们讲这个故事的时候,就会说:“不同的部落融合,才有了今天的我们,炎黄子孙本来就是民族团结的产物,所以我们也要讲民族团结,要互相融合,一起去对付外敌。”那么这个神话就是在描述今天的民族关系。光讲炎帝和黄帝在五千年前的关系,其实是没有意义的。
古人在宗教活动中可以编神话,我们今天在写小说的时候也可以编神话。比如现在流行的小说《镇魂》,本来是以现代都市为背景的,但是写到中间,突然插了一段一万年前小鬼王和昆仑君的故事。她写昆仑君为小鬼王提升了神格,小鬼王在后来的一万年中一直守护着昆仑君,努力变成昆仑君喜欢的样子。作者说,小鬼王就是现实中的沈巍,昆仑君就是现实中的赵云澜。
为什么要插这么一段呢?其实这是小说的一种创作手法,神话叙事。写这段神话,是为了让读者看清沈巍和赵云澜的关系。小鬼王和昆仑君的故事,是浓缩了的沈巍和赵云澜的故事,而不是另一个故事,更不是宣传封建迷信。
《红楼梦》写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的故事,也是用了神话叙事的手法,为的是让大家看清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关系,就相当于《镇魂》写小鬼王和昆仑君的故事。
神瑛侍者用甘露浇灌绛珠仙草,让绛珠仙草有了灵魂。绛珠仙草想要报答神瑛侍者,但她觉得自己的整个生命都是神瑛侍者给的,不知道拿什么报答才好。正好神瑛侍者要下界为人,绛珠仙草就决定陪着他去,把自己的整个生命化作泪水,偿还神瑛侍者给她的甘露。什么时候甘露还完了,眼泪流尽了,她在人间的生命就结束了。
这个神话,受到中国神话里“报恩”母题的启发。经常有神仙精灵,因为前世受了这个人的恩惠,这辈子就来做他的妻子报答他。“报恩”实际上是什么意思呢?我说“你上辈子欠我的”,其实意思就是“我这辈子欠你的”。当你对我的付出,我无力偿还,这时候我就给一个诗化的解释,说你是上辈子欠我的吧,否则干嘛要给我这样的付出。
这个母题,其实是形容女性在爱情中做出的牺牲,是表达男性对女性的感激。说林黛玉是来报恩的,其实是表达了宝玉对黛玉的感激和愧疚,意思是说黛玉为爱情付出了整个生命。
这个神话里,已经写出了一点宝黛的性格。神瑛侍者这个行为,可能是有一点不经意的。他不经意,却带累别人为他爱,为他受苦。同时他即使是在不经意间,对于绛珠仙草这么一个无情的草木,也是有情的,是温柔呵护的。这就是他的“情不情”。绛珠仙草是要报答这个情的。她之所以爱宝玉,就是因为他这个情。因为他对自己的情,也因为他这个“情不情”的性格。
这就是黛玉的“情情”,爱的就是爱本身。
林黛玉卧病潇湘馆
黛玉的“情情”,是要付出她的整个生命的,宝玉的这个“情”,就是她来人间的目的,更是她灵魂的起源。她去受苦,去牺牲,都是理所应当的。她在这里又有一点怯懦,一点自卑,觉得自己“一无所有”,没有什么可以给宝玉的。
其实她已经给宝玉很多了,但是她自己不觉得。她觉得自己只有眼泪,只有生命可以给宝玉。这写出了人在爱情面前极度的卑微,低到尘埃里了,又是极度的坚决,我的每一滴眼泪,都是为你准备的。
“情情”的对象,可以是一个具体的人,此时就表现为爱情;也可以是一个更虚幻、更高远的对象,此时就表现为理想。
追求爱情与追求理想,在很多时候是非常相似的,都是因为对方是有情的,自己就付出全部的情,全部的生命,去誓死相随。我们在代入林黛玉的时候,可以代入追求爱情的体验,也可以代入追求理想的体验。
林黛玉是用整个生命去爱的
,
爱是她生命的全部目的
。
曹雪芹写林黛玉的爱
,
从来不脱落
“还泪”这个主题。所有的爱,一定牵连着流泪,所有的流泪,一定牵连着生命。
黛玉是来还泪的,她为宝玉的每一点牺牲和付出,一定要表现为眼泪。每一次流泪,都意味着她“还泪”的任务又完成了一点,离死亡又近了一步。到后来,她曾说只觉心里酸楚,眼泪却少了。这就是她“还泪”的任务快完成了,生命也快走到了尽头。每次流泪,都会带走她的一点生命。
林黛玉的眼泪,还表现为她的诗。她在非应制状态下写的所有那些悲哀的诗,也都可以看成她还给宝玉的眼泪。例如她在宝玉送她的帕子上题写的三首绝句,其实就是代替她的眼泪的。林黛玉写一次诗,也算是流了一次泪。
如果去掉其中的神话色彩,流泪与死亡的联系,在现实中如何理解呢?我认为,其实林黛玉的每次流泪,都是想到了死亡。林黛玉几乎每天都流泪,难道她每天都想到死亡么?我认为,是的。她是为爱而生的,当她对爱产生了怀疑时,就会想到死亡。
最典型的一个例子
,
林黛玉写
《葬花吟》那回,是她一次集中的还泪。
事情的起因其实很简单,就是黛玉去找宝玉。找宝玉是因为她听说贾政找宝玉,为他担心。其实没有这事,那回是薛蟠造谣。她去找宝玉,结果叫门的时候晴雯没听出她来,没给她开门。过了一会儿,她看见宝钗出来了。她就哭了。回去又哭了半宿,第二天起来,到葬花的地方去,接着哭,还写了《葬花吟》。
她为什么哭呢?我觉得说是简单的“吃醋”还不好。其实就是宝钗出来的那一刻,她体会到了爱情的幻灭。
她本来一下午都在为宝玉担心,这个担心,其实潜意识里是有一点甜蜜的,就是她通过为宝玉担心,在精神上受这样的苦,确信自己是爱着的。她怀着这样的担心去找宝玉,结果宝玉跟没事人一样,在里面跟宝姐姐说笑呢,连门也不给她开。
这一刻她突然强烈地觉得,自己这一下午的担心都是没有意义的,自己这一生对宝玉的爱都是没有意义的,人家宝玉根本不当回事,也不需要。人家有宝姐姐陪着说笑,也挺好的,自己并没有比宝姐姐更重要。我的整个生命就是爱,但是这个爱原来如此的不重要,这时候她就想,我还不如死了呢。
林黛玉每一次哭,都在想我还不如死了,都在想我对宝玉的爱原来是不重要的。当然,这不是事实,但是在流泪的这一刻,她就是这么想的。
少年人要守护一个东西的时候,是非常坚决的,是用自己的生命去守护的。但是他会间歇性地觉得,我这么坚决的守护,其实是完全没有意义的,我对我守护的东西来说,是完全没有意义的。可能一件很小的事,就会突然让他产生这个感觉。
这不是事实,过了这个劲儿,他自己也不会这么觉得了,但是他就是会突然这么觉得。既然我对我守护的东西是毫无意义的,而这个东西却是我生命的全部,那么我的生命就是毫无意义的,我还不如死了。
少年人是经常会想到死的,为了理想牺牲可以死,觉得自己对理想没有用了,也会想死。这其实正是生命激情的体现。
在这一刻
,
林黛玉突然觉得
,
对自己来说意味着整个生命的爱情
,
也许在宝玉这里是微不足道的
。生命的意义原来是虚无的。她哭了半夜,都在想生死的事,所以第二天才会写《葬花吟》。她尽情地挥洒着眼泪、才情和生命,向着还泪的尽头走了一大步。
因得彩解袋赏小厮 黛玉莽撞自悔绞袋
然而她如此强烈的情绪,其实是没有现实基础的,她的爱情对宝玉来说并不是可有可无的,因此她生命的意义并不是虚无的。贾宝玉几句话,就把她从这种死亡的情绪中拉了出来。这种并不真实的情绪可以是强烈的,但只能是暂时的。这也符合少女诗人的情感特点。
黛玉爱宝玉
,
永远是奋不顾身的
。
她可以拖着病体
,
去为宝玉相思
,
为宝玉伤感
,
为他做针线
,
为他抄功课
,
她会为他大哭
,
会为他突然病到要死
。
这份爱很感人
,
也很沉重
。
像这个程度的爱
,
我们还是代入追求理想比较好
,
凡俗之人恐怕很难承受得起
。在林黛玉身上,承载着曹雪芹追求理想的那一部分自我。
在世俗的层面,黛玉对宝玉的爱,最感人的地方,则在于她对宝玉的理解,和在此基础上的纵容。
宝玉曾说:“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?若他也说过这些混帐话,我早和他生分了。”我认为这是宝玉最感人的一句情话。同时,从不说混账话,何尝不是黛玉的爱情最感人的地方?
对一个男人来说,如果有这样一个女人,能理解并认同他对世界的看法,并且支持他的相应行为;如果她能理解他为什么和周围的大多数人不一样,从来不劝他迎合流俗;如果她对他的包容超过了他的母亲,而且并不是因为“你是男人好吧我让着你”,而是基于强烈的主体性,给他以肯定,那么,这个男人是无论如何无法抗拒这个女人的魅力的。
所谓爱情,就是你有一天发现,原来在这个世界上,还有另一个你,你的所有的那些荒谬的想法,这个人也是这么想的。即使全世界的人都反对你,这个人总是会跟你一样的。
当你发现你身边有这么一个人的时候,你的感觉,就跟贾宝玉第一次见到林黛玉的时候说的一样,“这个妹妹,我曾见过的”。这时候,你们之间就会产生一种致命的吸引力。
这就是为什么黛玉会得到宝玉的爱,宝钗、湘云、袭人终究不会得到宝玉的爱。
现在社会上有一些讲“女德”的人,说女人对男人就是要顺从,这样就会得到男人的喜欢了。这是荒谬的,奴性的“顺从”从来不会得到真爱。黛玉对宝玉并不是这样,黛玉支持宝玉任情由性,从不跟他说“混账话”,并不是出于奴性的顺从,而是出于爱的默契。
黛玉的爱,与那些女奴的爱,正有着天壤之别。
只不过,在那些“须眉浊物”、“鱼眼睛”看来,二者并没有什么区别。他们只会觉得,宝玉这么“牛心左性”,林姐儿干嘛要“助着他”呢?干嘛不劝劝他呢?在他们眼中,宝玉既已是大逆不道,那么黛玉就是在纵容他了。同时他们又看到,黛玉是被爱的,宝钗们是不被爱的。
于是他们“恍然大悟”,原来只有顺从男人才会被爱呀,原来规劝男人是不会被爱的呀。总结成经验,到处去传播。所谓“女人要顺从”的理论大概就是这么来的。他们不可能明白,如果你不是黛玉,如果你的男人不是宝玉,顺从是没有什么用的。
话说回来,有黛玉在,宝钗们也确实是不会被爱的。你有事没事,就去说,你为什么不能跟别人一样啊?这是很招人烦的,是不会被爱的。你说我是为他好,好就好呗,反正他不会爱你就是了。你能觉得大家做得都对,是他不对,那说明你们彼此还不是那个人。
扫眉才子
林黛玉另一个让人不能忘情之处,在于她是一位才女。
黛玉虽然身体柔弱,却比众位姐妹更多一点才子气,因而表现出某些阳性的气质。
封建社会是男性优先发展的阶段,读书几乎是男性的专利,才子被视为男性中的佼佼者。正因如此,极少数能够读书作诗的女性,会被视为具有男性气质的女性。中国的传统,对这极少数的女性,选择了包容和珍视。
在中国古代,才女是受到追捧的。按照士大夫阶层的趣味,谁能娶到一位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,特别是如果她达到了能与丈夫诗词酬唱的水平,那是特别值得自豪的事。按照士大夫的审美,一个在文化上表现出一点男性气质的女性,才是最有吸引力的。
《红楼梦》里写到,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时候,看见宝玉的房间特别精致,就以为是哪位小姐的绣房,又看见黛玉的房间有很多书,就以为是哪位公子的书房。故意写宝玉像女性,黛玉像男性,这是很曹雪芹的审美趣味。
曹雪芹是站在贾宝玉的立场炫耀:你看,我的生活多么精致,像女人一样,和我相爱的女人又是多么博学,像男人一样。这几乎是明清士大夫的审美理想。在传统中国,如果一个女人像林黛玉一样有一屋子的书,是会得到男性的青睐的,这也会成为她夫家炫耀的资本。
不对啊,中国传统不是说“女子无才便是德”么?才女在古代不是会受到鄙视么?
首先,这句话是典型的封建社会的产物,是绝对应该批判的。但是,这句话在具体的语境中,会不会有一定的合理成分呢?鉴于今天的很多女性,在看到这句话的时候,会因过于愤怒而不愿深想,我们不妨来个“性转”,模拟一下古代的某些不太坏的男性是怎么想的。
比如说,你是一个女孩子,喜欢一个长得特别帅的男明星。本来你喜欢的是他的颜值和演技,也知道他在他的专业上花了很多时间,文化课不可能达到专家的水平,对此你也不介意。而他听说你们都喜欢有知识的男生,为了让粉丝们高兴,天天在微博上发,他读了什么书。
可是他文化底子薄,发的东西有很多错误。这时候你就会觉得尴尬,觉得并不想看他分享这些,可是你又不想伤害他的自尊心。这时候你就会说:“你好好演戏就好啦,文化不重要啦。”
当然,你结婚的时候,还是会找个会写诗的中科院博士。
古代也会有类似的情况。那些需要讨好男性的女孩子,知道男性喜欢才女,就努力学读书写诗。但是她们因为小时候没有得到好的教育,基础比较差,或是本来没有天赋,没有爱好,仅仅为了讨好男性才勉强学习,可以想见,她们学习的成果是比较差的。
这时候,好心的男性就会安慰她们:“算了算了,女子无才便是德,你不会写诗我也喜欢你。”更有甚者,如果这时候再有人吹捧她们两句,让她们骄傲起来,拿着并不成熟的作品到处炫耀,哗众取宠,这甚至是讨厌的。这时候也会有人忍无可忍,出来说:“别作妖了,女子无才便是德。”
以我看来,“女子无才便是德”,本来说的是封建社会里不懂装懂、取悦男性的女性。男性士人出于种种原因说着这句话,并不妨碍他们渴望娶到有真才实学的名门闺秀。只不过,一代人里,能像林黛玉一样的人也就一两个,娶到真才女的希望太渺茫了,他们在现实中也仍然宠爱着取悦于他们的小“才女”。
那么,为什么薛宝钗跟林黛玉也说了这句话呢?
首先,宝钗和黛玉都是才女。越是才子才女,越要说才子才女不好,没什么了不起,这是中国式的傲娇。需要注意的是,只有才子才女才有资格说才子才女不好,普通人听到这话,只能说“哪里哪里,当然是有才华好”,可千万不能上去附和“对,才女就是不好。”宝钗黛玉再说“女子无才便是德”,她们也已经是真正的才女了,也不会真的认为才女不好。
其次,宝钗和黛玉都是大家闺秀,都是不需要讨好男人的阶层,而不是这句话针对的阶层。她们即使不识字,也会是名门公子争相求娶的对象。她们写诗是为了抒写性灵,是因为真有天赋,而不是为了抬高身价。她们不需要为迎合世俗而过分努力,反而需要防范别人误会她们写诗是为了取悦别人。
假才女被劝“女子无才便是德”,是别人怕她们出丑。真才女说“女子无才便是德”,意思是,即使我的才华比现在差一点,也够用了,不如收着一点。
另外,与才女才有资格说才女不好的道理相似,只有女性才有资格说这种听起来不“女权”的话。这种话可以理解为一种自谦,但绝非自卑,更不代表真的歧视女性。
相反,敢于说这句话的女性,往往有很强的自信。至于男性,如果听到这种话,只能反对,万万不可上去附和。
明清时代,封建社会已近尾声,原来的等级壁垒不断被打破,性别壁垒也不例外。明清的女性在最先进的文化领域追赶着男性的步伐,在文学创作的数量和质量上缩小着与男性的差距。
与之前的时代只有凤毛麟角的蔡文姬、李清照不同,明清涌现出大量的才女。她们中间,固然有很大一部分人的创作有取悦男性的成分,但确实也存在一批数量可观的闺秀诗人,她们的创作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文学价值。明清小说喜欢塑造才女,就是这种社会现实的反映。
《红楼梦》塑造了很多闺秀诗人的形象,她们具有相当强烈的主体性,在生活方式上与传统男性士人不无近似之处。在这方面走得最远的,当推林黛玉。林黛玉是闺秀诗人最典型的代表。
我们在欣赏林黛玉这个人物的时候,不要只把她看成一个小女生,很多时候,要超越性别,把她作为一个才子来欣赏。
她的执着,她的激烈,她的见识,她的孤高,她的争强好胜,都带有古代才子的影子。她的生活中,还没有传统社会中女性要面对的日常琐碎,她一直维持着一种清雅的、近似男性士人的生活。特别是她在谈笑中经常有一种风趣幽默,一种可爱的刻薄,这是她性格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特质,而这种特质,也是才子的特质。
中国古代称赞才女,有一个词叫“扫眉才子”,意识是她除了画眉毛以外,完全就是一个才子。从这个称赞,我们就可以看出,才女的魅力,就在于女性的男性化,才女的最高标准就是才子。林黛玉的形象,就正是这样一个“扫眉才子”的形象。
林黛玉焚稿断痴情
谨慎与
刻薄
林黛玉初进贾府的时候,其实特别谨慎。“不肯多行一步路,不肯多说一句话,生恐被人耻笑了去。”
她看见贾府的规矩有跟林家不一样的,就都悄悄地改过来。比如说,吃完饭漱口,林如海是教她要把饭粒咽尽再漱口,要知道“惜福”,贾府是直接漱口的,她就跟着改成直接漱口了。
这个林黛玉的形象好像跟我们后来印象里的不太一样,林黛玉怎么能这么世俗呢?怎么能这么看人眼色呢?她这样,是不是因为进贾府寄人檐下,受气或者害怕呢?
其实,林黛玉不是受气也不是害怕,她的表现,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到一个新环境的表现,比如,刚进大学的表现。
现在很流行“寒门难出贵子”的论调,其中一个证据就是:有些同学,进入大学以后,过了一段时间,惊奇地发现,他周围的同学什么都会,对大学里的规则特别熟悉,他自己什么都不会,什么都不知道。都是同时进来的,为啥别人会他不会呢?
他就找原因,说肯定他们都是上大学以前,爹妈教的。为什么人家爹妈教的跟你爹妈教的不一样呢?他说因为人家家境好,出身的阶层高,然后说阶层固化了,输在起跑线上了什么的。
其实,查查档案,那些什么都会的同学,比这些什么都不会的同学,家境不见得好。毕竟,出生在北大校园里还上北大的同学,少得可以忽略不计。那些什么都会的同学,并不是因为在家爹妈就是这么教的,而是因为他们比较机灵,到了大学里一看,不管是生活的规则,还是思考的规则,跟爹妈教得不一样,跟中学老师教得不一样,他们悄悄地就改过来了,然后就成了那什么都会的了。
有的同学到了大学,看见跟原来学的不一样的,第一反应是说人家不对,老师你讲的跟中学课本不一样,同学你这种作风我们中学写作文就批判过——像这样的同学,就不容易进步。
林黛玉就属于那种比较机灵的同学。其实吃完饭要不要马上漱口这样的问题,并不是什么大是大非的问题。这种无可无不可的事,既然这个地方大多数人都是这么做的,那么跟大家一样是最好的。在这种地方跟大家一样,算是融入文化,不算是迎合世俗,和坚持自己的个性并不矛盾。
林黛玉实在不是没有个性的人,但是她不用在这种地方表现个性。如果这时候林黛玉大喊一声:“你们这么做是不对的!”说我爸爸教我的不是这样的,你们这样是浪费。那就是很不懂事了。
另外,还有一个原则是,即使别人在礼仪上做错了,你也不能指出来,最好能和对方保持一致,否则也是不礼貌的。哪怕是她不说什么,只是还按在家里的习惯,过一会儿再漱口,也会让周围的人觉得尴尬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黛玉跟贾府的人保持一致,也是得体的。
从这个举动可以看出,初入贾府的林黛玉是很谨慎的。之所以要谨慎,并非是因为她在贾府处境艰难,而是因为她懂得顾全体面。她不仅懂得礼数,更明白礼数的原则,懂得融入贾府的文化。林黛玉很有个性,同时也很有教养,把林黛玉想象成完全不顾他人感受的人,是不对的。
但是,很快,在熟悉了贾府的生活习惯后,黛玉就不再表现她的谨慎了。凭借着贾母的宠爱,凭借着与贾府的亲缘关系,凭借着门户相当的出身,黛玉在贾府几乎是无所顾忌的。林黛玉会闹脾气,会说刻薄的话,这恰恰是因为她在贾府的状态是很放松的。
林黛玉是个忧郁的人
,
更是个幽默的人
。根据字频统计,
整个
《红楼梦》里,林黛玉“笑”的次数,远远高于“哭”的次数。她那些刻薄的话,都是笑着说出来的,不是哭着说出来的。林黛玉的刻薄,并非出于怨毒,而往往带着一点文人的风趣。
中国的士人,有嘲戏的传统。他们并不是一天到晚板着脸,跟任何人说话都藏着什么春秋大义,他们是很喜欢互相开玩笑的。开玩笑,其实是有安全感的标志。天天神经紧绷,生怕说错一句话的人,是没有心力开玩笑的。
一个孩子什么时候学会开玩笑,与他的心智发育水平和成长环境都有很大关系。林黛玉其实是爱开玩笑的,这表明她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受到什么压抑。
但是这里有个问题
,
开玩笑需要对方能
“接得住梗”。
也就是说,只有双方都是很风趣的人,都没有心理压力,才能互相开玩笑。如果你开玩笑,对方却是个神经紧张的人,那他很容易琢磨过度,把你的玩笑理解成不好的意思,这就是“开不起玩笑”。
一个人情练达的人,是能准确地察觉对方是开不起玩笑、接不住梗的,在这样的人面前能做到不开玩笑。
林黛玉大概是因为年纪小,贾母倡导的文化又太不强调人与人的差异了,所以她好像在这方面有点欠缺,总是默认所有人都是接得住梗的。她跟宝钗她们开玩笑,她们一般还好,但是她跟下人也开玩笑,就会出现对方接不住梗的情况。
下人们一般文化水平不高,不是很会开玩笑。林黛玉又是老祖宗的心尖子,下人们整天只有小心捧着她的份儿,她说一句什么,下人们都会诚惶诚恐。这时候跟下人开玩笑,就不太合适。
周
瑞送各姐妹宫花
比如“送宫花”那回,周瑞家的最后给林黛玉送。我认为这是个偶然事件,因为她最合理的选择就是怎么顺路怎么走。花和花之间没什么区别,不存在“挑”的问题,不至于特意为了欺负一下林黛玉,最后给她送。总之,她是拿着最后两支花出现在黛玉面前的。
这时候黛玉就问了一句,“这花儿是给我一人的呢?还是姑娘们都有了呢?”她问这句话是跟别人攀比吗?我觉得不是。她应该是真的确认一下,这花儿是一人两支,还是一共只有两支,就给我一人了。
后面这种可能性存在吗?是存在的,因为黛玉是特别受宠的。至少,在林黛玉看来,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。如果是这样,那么她是不好直接把花收下的,还有必要推让一番,说我哪好意思一个人收下,给别的姐姐妹妹戴吧。这样的话,这句话还是问得很有必要的。
这句话反映出,林黛玉是很自负的,是习惯于受到特殊照顾的,但同时也反映出,她还是讲礼貌的,还是会考虑到别人的。
周瑞家的就据实回答:“别的姑娘都有了”,不是给你一个人的,只有这两支,是因为别的我都送完了,“这两支是姑娘的了”,你就不用推辞了。
林黛玉本来是想着推让一番的,结果花儿是每个人都有了,那她刚才提到“花儿是给我一人的”这种可能性,就显得有点自负了。人家没想给你一人,你自己想的是不是给你一人的,你这叫自作多情。
所以她这时候就想说点什么,把刚才这句消解一下。所以她就说出了那句,“别人不挑剩下也不给我。”她用了“挑剩下”这个词,把自己的地位放得比实际要低,这是为了消解刚才那个“给我一人”的设想。
她的这个表达,是想谦虚,但是谦虚得不太得体。什么人这么谦虚就得体了呢?如果贾母这么说就是得体的。比如你随机派发什么东西,正好最后一份给了贾母,这时候贾母说一句,“我就知道,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”,就很得体。
因为所有人都挑剩下才给贾母,这种可能性是不存在的,这时候她说一句,挑剩的给我,大家都知道她是在开玩笑,而且这玩笑就显得比较平易近人。
中国文化的原则,越是地位高的人,越要把自己说得低。甚至如果你特意留了一份最好的给贾母,她仍然可以说,“来,这挑剩下的给我”,这是地位最高的人表示平易近人。林黛玉的这个语气,很像是跟贾母学来的。
但是同样一句话,林黛玉说就不太得体。因为她还不是贾府地位最高的人,她没有这个平易近人的特权。在中国文化里,平易近人是一种特权。什么叫平易近人?首先你不是人,才存在“近人”的问题。你要高高在上,才需要把自己放低。你不是最高的,只是比较高的,这时候也学最高统治者平易近人,反而有自高身份的感觉,至少会让人觉得奇怪,让人容易误解。
林黛玉的地位没有贾母那么高,别人挑剩下才给她的可能性不是不存在。这样,这句话听起来就像是谴责周瑞家的办事不力,真的把别人挑剩下的拿给她。这句话如果让贾母说,就是一个明显的玩笑,让林黛玉说,你就拿不准这是玩笑还是谴责。
所以周瑞家的不敢贸然把这句当成玩笑,在旁边吓得一句话也不敢说。甚至我们读者在书外看着,如果没有理清人物关系,光看这一句,也会觉得,这林黛玉怎么这么矫情。还是贾宝玉打破了尴尬,把话题岔开了。
林黛玉跟丫鬟挺没大没小的,但是很多仆妇对她的印象并不好,我估计往往是有这样的误会。林黛玉爱跟她们开玩笑,但是她们太紧张了,接不住黛玉的玩笑,就觉得黛玉在刻薄她们了。
至于我们一般的读者,离林黛玉更远了,在看林黛玉的时候,都想着这么一个人不知道怎么高冷呢,所以我们的心情比仆妇还紧张,就更听不出她的玩笑了,更容易把她的风趣理解成怨毒了。
林黛玉开玩笑
,
更多的时候还是冲着宝玉的
。
黛玉跟宝玉开得最多的一个玩笑
,
就是说他跟别的女孩子好
。
我们怀着一颗紧张的心
,
看着林黛玉不断地说贾宝玉跟谁谁好了
,就觉得这个林黛玉怎么这么爱吃醋。
其实,林黛玉的这种玩笑,跟没好气的嫉妒,还是不一样的,这里面调侃打趣的成分更多一些。
顺便说,王熙凤对贾琏,也有这样的调侃打趣,这跟她认真清理门户不是一回事。王熙凤在真的要清理门户的时候,反而表现得特别客气。我们在看书的时候,要把这二者区分开来。
林黛玉为什么要跟贾宝玉开这方面的玩笑呢?首先当然是因为她喜欢贾宝玉,对贾宝玉这方面的关注就多一些,一看见贾宝玉就难免往男女之情上去想;其次是贾宝玉接得住梗,因为贾宝玉也喜欢她,双方认可是这么亲密的关系,可以没事开点男女的玩笑;再次,说有很多女孩子喜欢贾宝玉,其实也是对贾宝玉男性魅力的赞美。
嫉妒本身就是爱情的证明,没事就跟贾宝玉开这样的玩笑,是一种爱情关系的确认,甚至可以说是对贾宝玉的一种表白:你看,我觉得你是值得喜欢的呢,我怕别人也喜欢你呢。
这种玩笑是善意的,不能理解成攻击性的,也不能理解成缺乏安全感。如果林黛玉真觉得贾宝玉会不要她,其实是不敢开这样的玩笑的,如果爱情关系很脆弱的话,随便一个这样的玩笑,可能就闹到俩人分手了。
林黛玉老拿别的女孩子跟宝玉开玩笑
,
特别是拿宝钗开玩笑
,
有没有觉得她们是潜在威胁的成分呢
?
这个是有的
,
至少潜意识里是有的
。
只不过这一切始终是潜在的
。
等于黛玉是想
,
你这么可爱
,
你身边的女孩子也很可爱
,
你会不会跟她们好呢
?
我知道你是不会的
,
但是我还是想听你亲口跟我说
,
不断跟我说
。
林黛玉拿宝玉开这个玩笑,那是见缝插针的,只要有可能把话题引到这方面,她是一定会引到这方面的。所以宝玉在第十九回曾经吐槽她:“凡我说一句,你就拉上这么些。”
林黛玉开宝玉的玩笑,是不需要什么真实事件的触发的,是随时随地的。这一方面说明了黛玉有多么在乎宝玉,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黛玉的思维有多么敏捷。林黛玉爱开玩笑,而且爱开男女的玩笑,当然,只跟宝玉开。
对这一点,宝玉烦不烦呢?烦也是烦的。因为不知道说一句什么,就让林黛玉逮着了,就得解释。可是他开心不开心呢,其实是特别开心的。
所以他吐槽完刚才那句,下一句是“不给你个利害你也不知道”,手上的动作是伸手胳肢林黛玉,这是一个特别亲密的动作。当然,胳肢完了,林黛玉又开了他一个玩笑,一点都不服软。对于林黛玉的这个习惯,贾宝玉是无可奈何,还有点小得意的,所以他的反应是“又是咬牙,又是笑”。
相比之下,宝姐姐老被她拿来开涮,就显得有点无辜了。不过宝钗也明白她只是开玩笑,并不介意。第八回第一次正式写林黛玉拿宝玉宝钗开玩笑,宝钗的反应是“知她是如此惯了的”。这个反应非常的平淡。
就像你们中学班上有一位女同学,天天开玩笑说谁跟谁早恋了,大家都知道她就是这么一个人,谁也不跟她认真。林黛玉开这样的玩笑,宝钗并没有觉得被伤害,更没想认真辩解。
黛玉说宝玉跟别的女孩子好,多数情况应该理解为开玩笑。否则,宝黛之间的关系也太剑拔弩张了。我们读到这些内容的时候,也应该理解为玩笑斗嘴,不要觉得林黛玉管贾宝玉管得特别严。
由此也可以看出,贾府的气氛是相当宽松开放的,林黛玉一个大家闺秀,可以天天拿谈恋爱的事当笑话说。林黛玉说话,往往有文人雅谑的味道。
林黛玉开玩笑,手法是多种多样的。有双关,大家都以为她在说这件事,结果她在说另一件事;也有连梗,你以为这次被她取笑完了,结果不知道什么时候,你哪句话又踩上了这个梗,又能被她逮着取笑一回。层出不穷,防不胜防。薛宝钗说:“颦丫头这一张嘴,让人爱又不是,恨又不是”。这才是林黛玉说话给人的一般感觉。
宝钗概括林黛玉开玩笑的艺术说:
世上的话,到了凤丫头嘴里也就尽了。幸而凤丫头不认得字,不大通,不过一概是市俗取笑,更有颦儿这促狭嘴,他用“春秋”的法子,将市俗的粗话,撮其要,删其繁,再加润色比方出来,一句是一句。
林黛玉比王熙凤的高明之处在于,她不仅会说话,而且有文化,所以对日常语言不仅能吸收,而且能提炼,能“润色比方”。这其实也是诗法。
薛宝钗还说林黛玉讲的笑话,“虽是淡的, 回想却有滋味。”这也既是笑话的好处,也是诗的好处。一个好的诗人,应该也是会讲笑话的。所以很多诗人都有善于嘲戏的记录,林黛玉也是这样。
林黛玉的刻薄,是一种高雅的刻薄。有一个这样的朋友在身边,你可能常常会被她说得哭笑不得,但你不会厌烦她、害怕她,因为她的风趣幽默,给你带来了很多快乐。她即使说出“比刀子还尖”的话来,仍然透着可爱。
林黛玉开玩笑,是以灵活的头脑、丰富的知识和无所顾忌的生活环境为条件的,是一种优越的体现。
林黛玉有谨慎、善于观察环境、融入周围文化的一面,也有刻薄、无所顾忌、敢于表达的一面,这两个方面是互不矛盾的,表现的环境也不相同。谨慎是她言行的边界,刻薄则是她言行的特色。
林黛玉拥有这样的性格,是因为她才华横溢而又备受娇宠,这样的性格,也是中国文人的典型性格。
林黛玉是曹雪芹第二人格的代表,与贾宝玉珠联璧合,代表了曹雪芹性格中孤高、忧郁、执着的一面,富于文人气质,带有很强的理想色彩。曹雪芹既从世俗角度,将林黛玉安排为贾宝玉最合适的伴侣,更从精神角度,将林黛玉安排成贾宝玉唯一的精神伴侣。
林黛玉不但是中国士人理想的审美特质的集合体,更具有才子的典型性格特征,呈现出一种超越性别的理想之美。
贾宝玉:情不情的小王子
“假正”的贾政(四):“掉粉”事件
“假正”的贾政:傲娇老爸
“假正”的贾政(二):老爸也想玩
"假正"的贾政(一):长大了的二爷
《红楼梦》的打开方式(下)
《红楼梦》的打开方式(上)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轻触阅读原文
张一南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{{{title}}}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